最全科技盘点!冬奥会已经开出新高度 | 嘉宾观察

案例·商业报道 · 2022-02-05





1998年公立新年刚过,位于日本本州中部的长野县善光寺就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第18届冬季奥运会组委会的主要官员,到访这座有着1400年历史的古刹的目的非常清晰——祈求降雪。


这可以说是奥运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次“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例子。日本凭借70~80年代的高速发展,赢下了20世纪最后一届奥运盛会的举办权,并将举办地选在了这个位于日本中部的多山地区。但天公不作美,临近开幕,长野雪量仍然严重不足。尽管美国早在80年代就已经发明了人工造雪机,从科技能力上解决了靠天吃饭的问题,但在那个年代的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下,即使是刚刚渡过黄金发展期的日本也承受不起这么大的资金压力。


为了解决缺雪问题,组委会想到了寺庙祈雪的方法。显然,这种传统并不能解决奥运这个高度现代化的场合。组委会没有祈雪成功,祈来的却是大雨,山顶的雪面被雨水覆盖了冰壳,长野冬奥会因此遭到了无数的吐槽,国际雪上运动联合会秘书长都自嘲:“滑雪赛该变成滑水赛了。”


不同于夏季奥运会的是,冬季奥运会对于场地的要求更加严苛,从最直观的冰雪制造到保障、转播、积分计时在冰雪场地上都更加难以实现。奥运赛场上的点滴变化,从靠天吃饭到逐步掌控自然,不仅凝结了人类科技的前沿发展成果,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办好一届盛会的决心与能力。



去年,嘉宾商学曾带领校友学员走进冬奥会组委会进行深度访学,从内部感受了本届冬奥会的科技实力。结合开幕式和首日比赛所展现的成果,本文为大家盘点干货版的2022冬奥黑科技。


以下,enjoy~




二氧化碳造冰雪 中国实现“冰雪自由”


如果说夏季奥运会主要展现了人类突破自身运动极限的能力,那么现代冬季奥运会更多了一层——人类挑战自然、掌控自然的能力。


作为比拼一个冰雪运动的盛会,场地是举办冬奥会的第一道门槛。正如以上所说,直到上世纪80年代之前,这项当时已经举办了50多年10多届的比赛,一直处于“靠天吃饭”的阶段。1980年美国人发明的造雪技术,直到2014年在俄罗斯索契冬奥会上用到了极致。


凭借办好一届成功冬奥会的决心,俄罗斯利用大规模储存和造雪设备铺满了原本温暖的索契山地,形成了白雪皑皑的冬奥场面。


把时钟拨回到整整5年前,即使是多数的北京人都有一个不解的冬奥会迷思:雪在哪儿?当时中国冰雪运动并不发达,国内的滑雪场依赖的都是外国的造雪机,国内的造雪技术远落后于世界。5年中,中国科研团队从突破技术封锁到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再到突破式创新出“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备冰雪技术,冰雪设备实现了量产,还把原本制雪的用电量减少了三分之一。



如今,北京冬奥会的冰雪赛场已经迎来了首批运动员,这些从外表看起来平淡无奇的雪场都有着非常精密的要求。为了适应不同的比赛,不同雪场的人工造雪机铺设的赛道硬度、密度、含水量、耐久性均有差别。一条条洁白的赛道背后,是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工作的结晶,保障了本届奥运会成为一次绿色、科技的盛会。更重要的是,以这些基础技术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设备从零突破实现国产化,也巩固了我国的强国地位。


雾霾之下的科技保障自动化技术运用巅峰

2016年新春的除夕夜,500多台造型可爱的机器人组成舞蹈方阵,出现在央视春晚上,一支代表着未来科技的舞蹈一夜爆红。机器人成为了那段时间的国民热词。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讨论和憧憬科幻大片里的景象,机器人什么时候可以为人类提供自动化的服务?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本届冬奥会回答了这个问题:2022。


在冬奥会开幕前夕,大批外国记者刚刚进驻位于北京的冬奥会主媒体中心,智慧餐厅就成了“网红”。这个餐厅的厨房和用餐区域都没有一个服务人员,从点餐、下单、炒菜、上菜全部由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完成。智慧餐厅配备了120台制餐机器人,餐厅内智能化、自动化的餐饮设备可24小时不间断运行,可同时为数千人服务。


这种未来感超强的体验,甚至很多外国记者早已忘记了盘中的美食。不少国外网友甚至在网上晒出了智慧餐厅的视频,让全世界的网友都感叹,中国的科技现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实际上,爆红无人餐厅只是本届冬奥会自动化技术的一个侧面。在全球疫情的阴霾之下,中国的机器人技术突飞猛进,从封闭社区的机器快递员到餐厅、酒店的机器人服务员,机器人已经走到了普通人的身边。


嘉宾派校友企业,也就是当年在央视春晚爆红的机器人的制造企业优必选正在为本届冬奥会的各个园区提供无死角的机器人巡防服务。这些天,前来参加冬奥会的各国运动员和媒体记者,正在体会到全新的科技体验,包括公寓入住、移动售货、社区配送、点菜送餐、客房服务、导览翻译、安防巡检、颁奖、器械运送等。


北京冬奥会的驻地,毫无疑问是奥运历史上最科技、最智能的服务区域,展示了中国科技的快速崛起。


全球最大的互动屏幕 展现冬奥冰雪浪漫


有想过把手机屏幕的触控放大一千万倍是什么效果吗?冬奥会的开幕式显示和人工智能动态捕捉技术实现了一次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屏幕触控。


冬奥第一天,开幕式的各个细节持续在朋友圈刷屏:巨大的冰立方、覆盖整个鸟巢的大屏幕、跟随演员变化的流沙效果……浪漫绚烂的视觉创新背后,是屏幕显示、人工智能、边缘计算、裸眼3D等数十种创新数字科技手段的支撑。


嘉宾商学了解到,此次开幕式用了11000㎡地面显示屏、1200㎡冰瀑布、600㎡冰立方、1000㎡鸟巢两侧看台屏,以及支撑整场演出视效的播控系统。共计4万块屏幕和20公里的线缆共同组成了世界最大的LED三维立体舞台。


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同样的场地上,张艺谋导演用同样覆盖整个鸟巢运动场的LED屏幕展示了中国科技的“画卷”。而在这一次,场地上巨大的屏幕从单纯的展示变成了互动。



在开幕式上,依赖新的技术手段,四组滑雪运动员在场地上滑出浪波,“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这一奥林匹克格言在长长的滑冰轨迹上逐渐呈现。舞台的核心显示部件供应商是北京的本土企业京东方。据介绍,开幕式的舞台地面是目前最大的8K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在超过一万平方米的场地上,对数百个演员进行实时捕捉和实时效果的跟踪和呈现,如此大规模的显示和交互技术展现,创造了全球历史。


百年来第一个云上奥运 互联网潜力“令人叹服”


奥运会第一次通过屏幕走到现场之外是在1936年。当时的德国为了让市民看到正在柏林举办的夏季奥运会,开创了电视转播奥运的历史。而一直到20年以后的1956年,冬奥赛事才首次出现在银幕上。


在随后的这60多年里,媒介发展日新月异,奥运赛场上的精彩瞬间也通过不同的渠道,以越来越便捷的方式传播给越来越广泛的人群。为了转播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实况,美国发射了“辛科姆“卫星,实现了奥运信号的全球覆盖。而在2018年的韩国平昌,冬奥会又借助5G网络实现了网络信号的首次直播。



本届北京冬奥会又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史上首次云直播。完成这个历史的是嘉宾商学的校友企业阿里云。在本届冬奥会开幕前,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特意称赞了这一历史性的变化。他表示,“科技的潜力令人惊叹,在奥运会历史上,我们第一次真正挖掘了这种潜力”。


北京冬奥会是百年奥运史上的第一个“云上奥运”,不仅将奥运最核心的赛事成绩、赛事转播、信息发布等信息系统迁移至阿里云上,而且采用由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OBS)和阿里云共同打造的“奥运转播云”向全球转播,将为北京冬奥会带来超过6000小时的转播内容。


大会背后的保障 中国企业将共同创造历史


现代文明离不开现代商业的支撑。一届成功的奥运会,台前是运动员们展现风采,幕后则是组织者与企业力量的完美配合。


开幕式是大年初四的夜晚,我们看到嘉宾商学的很多校友企业员工都在坚守岗位。比如,为开幕式保障网络安全的奇安信,当所有人都关闭直播的那一刻,他们才圆满完成了当晚的任务。



而对于嘉宾的另一些校友企业来说,这场“大战”才刚刚开始。比如,科大讯飞将在整个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借助智能语音技术,为各国运动员提供实时翻译和辅助残障人士的服务,打破沟通界限。比如迪马工业,他们的大型医疗、通讯、保障车辆和人员此刻正分布在冰天雪地的赛场里。

从2008到2022,从企业视角来观察,两届北京奥运会的保障、支撑和基础技术中,中国本土企业的身影越来越多,自主技术也越来越多。在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的同时,我们中国的企业也在向全球展示着中国的硬实力。

     

您可能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