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80%,“女性茅台”胶原蛋白有多香?

案例报道 · 2022-05-13

这个时代的美颜经济向来不缺少买单者。此前上市的“玻尿酸三巨头”华熙、昊海、爱美客已经让投资界羡慕红了眼。现在“胶原蛋白”又开始讲一个全新的故事,背后同样是资本大佬云集。
 
近日,Giant Biogene Holding Co.(中文简称“巨子生物”)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这家来自陕西的企业上市前估值193亿元,计划融资60亿元,创下陕西企业赴港上市之最。
 
更加与众不同的是,成立超过20年的巨子生物到去年年底赴港上市前才进行了首轮融资,当时火线入场的包括高瓴、中金资本、CPE源峰等,全是一线的明星资本。
 
如此受到投资人欢迎的原因也非常简单:能赚钱。与其他生物科技类公司受困于利润问题形成鲜明对比,美颜赛道上的巨子生物营收与利润数据非常好看。   
 
招股书显示,其过去三年的净利润合计超过20亿元,其中毛利率更是在80%以上,超过神话级别的“股王”贵州茅台。
 
这桩如今“躺赚”的生意其实是我国“硬核”科技公司崛起的缩影。
 

1、第一女博士准备赴港敲钟

 
站在这个高利润企业背后的,并不是一位典型的创业者,而是一位女性学者——西北大学教授,中国第一位生物化工女博士。
 
范代娣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农村家庭,自小喜欢化学并且成绩优异,高考填报了西北大学化工系,自此从未离开过这个地方。
 
“当时也不知道化工和化学到底有什么区别,以为都是学化学的,”范代娣回忆说:“入学后的第一堂专业认识课让我的心情跌到谷底,小时候下地干活,我就很不喜欢化肥味,老师说化工专业就是去化工厂生产化肥,当时别提多失望了。”
 
但当时不能换专业,而且对于农村考出来的孩子来说,退学重新考也不现实,只能硬着头皮在讨厌的“化肥味”里学下去。
 
随着克隆技术、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近些年很多生物科技领域的科学家都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但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已有很多科学家预言了这一点,至少在生物工程领域,这个口号早已不陌生。
 
当时的范代娣大概并未联想到未来的这家百亿市值企业,但这些宣传确实引起了她的兴趣。
 
她说,自己当时仿佛在沙漠里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在学习化工专业的同时,选修了大量生物学课程。4年后,她顺利考取西北大学生物化工方向的研究生,随后进入华东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4年,范代娣毕业,成为我国生物化工领域第一位女博士。此时正值大量科技人才南下创业的热潮,然而在上海就读的范代娣却逆向而行,没有出国深造,没有留在南方,反而回到母校西北大学任教,并选择胶原蛋白作为研究课题,组建了类人胶原蛋白研发团队。

“当时由于学校经费拮据,只给了5000元的科研启动金,没有完善的高压灭菌系统,没有符合研究要求的生物安全柜和净化环境进行细胞培养,没有真空冷冻干燥系统,甚至没有一台像样的多功能显微镜……”范代娣清楚地记得刚回到西北大学时的研究条件,她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了类人胶原蛋白的研发。

2000年,范代娣带领其研发团队,终于完成通过基因工程制备得到重组胶原蛋白的研发,将其命名为“类人胶原蛋白”。同年,范代娣和丈夫严建亚以自己的发明专利技术入股,组建和创立了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停留在实验室里是死路一条”

 
在西北大学化工学院的官方主页上,范代娣有多个头衔,其中包括西北大学化工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西北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生物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今天很多生物科技领域的企业是看到市场机遇才开始投入研发的,但范代娣团队与胶原蛋白的研发并不是市场导向的。无论是其开始立项的90年代,还是成立公司的本世纪初,医美市场还尚未萌芽。
 
在这项技术诞生之初,官方对其意义这样描述:胶原蛋白是重要的生物材料,然而在类人胶原蛋白之前,国内外都是从动物器官组织中提取胶原蛋白,生产技术落后。同时,因取材不同,完整结构的胶原蛋白价格差异较大,有的企业从鼠尾中提取的1克胶原蛋白能卖到9.3万美元,且存在自身结构及性能的缺陷。

与很多闷在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不同,范代娣具有技术落地应用的市场意识。他认为,技术上的突破并得到认可仅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类人胶原蛋白的真正价值只有在市场上才能得以体现。她说:“如果不进行产业化,类人胶原蛋白停留在实验室里无异于死路一条。”
 
在成立企业的当年,西北大学就与巨子生物合作,开始了类人胶原蛋白的产业化,并先后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美国新泽西医学院等合作开展类人胶原蛋白系列人工骨、人工神经管、止血海绵、复合止血膜等项目的研发。
 
范代娣的丈夫严建亚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他回忆,公司在最初的几年几乎没有收益,全靠夫妇二人拿家里积蓄补贴,直到后来聚焦到美容产品上。
 
2005年,巨子生物的专有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在我国获得行业内首个发明专利授权,并陆续攻克了重组胶原蛋白批量化生产的难题,并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此时,由日本市场传来的胶原蛋白美容概念正在国内兴起。
 
2009年,日本健康食品材料销售排行榜上,胶原蛋白排名第一。“胶原蛋白美容”的概念在国内开始变得炙手可热,巨子生物凭借自有技术快速切入这一商业赛道,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批量生产胶原蛋白护肤品的公司,并于同年推出皮护理品牌可丽金、可复美。

2016年,巨子生物迎来高光时刻。G20峰会期间,各国政要参观了位于西安的巨子生物。参观结束后,可丽金产品还作为国礼赠送给各位政要夫人。作为走出国门的药妆品牌,可丽金在2016-2017年频繁出现在药妆产品的推荐中,在海外建立了知名度。
 

3、生物科技“印钞机”

 
胶原蛋白与玻尿酸并称为护肤领域的“双骄”。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一种蛋白质,为皮肤提供结构支持,包括皮肤修护和抗衰老;后者则是一种高分子物质,可为皮肤锁住水分,具有保湿润滑作用。
 
从2013年开始,整个医美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玻尿酸一骑绝尘,在资本催化下市场蛋糕越做越大,通过华熙、昊海、医美客等多家上市公司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神话。
 
相比之下,胶原蛋白产业所积攒的势能还没有完全释放。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巨子生物实现营收9.57亿、11.9亿、15.52亿元,同期应对的净利润分别为约5.75亿、8.26亿、8.28亿元,毛利率分别为83.3%、84.6%、87.2%。
 
有如此高的利润率,是因为胶原蛋白实际上是一个技术壁垒极高的领域。特别是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准入壁垒以及时间成本壁垒等。头部厂商一定程度上阻隔了来自新晋者的竞争,因此产品售价具有一定的溢价能力,从而推高毛利率。
 
在市场上,能够与巨子生物形成竞争的只有两家公司,分别是2002年成立的创尔生物和2008年的锦波生物。两家公司此前都已经在新三板上市,但两家营收之和不到巨子生物的一半。
 
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中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2年的185亿元增长至2027年的108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42.4%。而基于重组胶原蛋白的功效性护肤品市场规模则预计将从2022年的72亿元增至2027年的64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5.0%。在这块巨大的蛋糕上,巨子生物的竞争力已经难以撼动。

对于巨子生物普遍的质疑声音来自“重市场,轻研发”。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巨子生物的研发团队共由84名人员组成,占雇员总数的12.6%。2019年-2021年中,巨子生物研发投入分别为1140万元、1338.1万元、2495.4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19%、1.12%和1.60%。
 
但实际上,至少在目前这已经成为一个惯例。多年以来,医美行业都保持着一个利润分配格局:上游“躺赚”下游吃土。巨子生物的高利润并不是个例,上述提到的玻尿酸三巨头,利润均高于80%。相比于男性喜欢的白酒,实际这些女性“茅台”其实利润更加丰厚,赚钱也普遍更容易。
 
形成这样的格局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这些走在前列的硬核科技公司通过多年的研发掌握了核心技术,不必太担心同行的价格竞争,要考虑的只是如何通过营销把蛋糕做大。


作者 | 张南岛 
编辑 | 韩哲

出品 | 嘉宾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