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凯叔的破壁之路 | 婷姐闪聊

婷姐闪聊 · 2020-01-22



出品 | 我有嘉宾 (ID:wetalkTV)


细分领域、高度依赖个人,从商业角度看,“凯叔讲故事”并不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创业故事。但王凯却用极致的产品冲破了次元壁,获得了诸多投资者与大公司的认可。


2014年3月14日,34岁生日当天,王凯发了条微博说,“辞职”是他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紧接着,他便筹备起“凯叔讲故事”,在自家小区的居民楼里,开始了创业。打磨半年后,“凯叔讲故事”开始迈入“儿童内容+父母内容+优选电商”的赛道。


与各种各样的教育企业抢占低龄化的流量入口不同,凯叔打造植根于早幼教产业的故事产品,具备天然的“低龄化”形态。面向宝宝和妈妈,他的故事类产品显得如鱼得水。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这一赛道当时已经很拥挤。既有喜马拉雅、荔枝FM等综合音频平台的出现,也有新东方、好未来等教育巨头推出早幼教产品,同时也跑出了工程师爸爸、咔哒故事等新兴品牌。


在这个拥挤的赛道上,想要做成一家被各方认可的公司,仅仅会给儿童讲故事是远远不够的。2016年至2018年间,王凯的公司先后获得多轮数千万元的融资,其中既有艾瑞资本、前海母基金这样的金融大鳄,也有新东方、百度这样的大型企业。


内容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城市合伙人模式将凯叔讲故事的渠道进一步下沉,同时扩展了电商市场。自2016年开始,“凯叔讲故事”都在重点推进以故事为中心的教育产品体系的打造上,推出了亲子育儿课程“凯叔训练营”,衍生硬件产品“随手听”等。


2017年4月,“凯叔讲故事”开始涉足线下,推出“城市合伙人”模式,在当地推广“凯叔讲故事”的音频故事、课程以及凯叔会员。此外,城市合伙人还会招募推荐人员——“幸福妈妈”,旨在让用户成为分发者,形成线下的人际传播。


2019年7月22日,百度宣布领投 “凯叔讲故事”C轮融资。百度将利用智能语音交互等领先技术,丰富并提升“凯叔讲故事”的内容和服务体验;同时,“凯叔讲故事”所拥有的优质儿童教育内容,将接入百度APP、智能小程序、小度智能音箱等百度系产品。


2019年10月18日,王凯参加了“Q Business!2019嘉宾大学年度峰会”,在与首席提问官吴婷现场交流时,他表示,对艺术的坚持是自己的根基,但自己公司打造的竞争壁垒并非单纯靠内容,而在于生产机制。



嘉宾大学创办人吴婷提问“凯叔讲故事”创始人兼CEO凯叔


本期婷姐闪聊,我就带大家一起跟王凯聊一聊,一款看似依靠他个人魅力的IP产品,如何突破想象、完成破壁。

 


“艺术商业化路径”



婷姐:《周易》讲“印财相克”,很有才华的人可能反而很难赚到钱,而有钱之后很难变得浪漫。我们之前有过一次对话,您说自己在做创业节目之前很排斥商业,那时您是一个在电视台工作的“文艺工作者”, 这个观念是怎么转变过来的?有什么难忘的故事?


凯叔:我觉得不用转。接纳你擅长的东西和不擅长的东西,与感兴趣的东西进行一些连接就好。我原来做配音演员,去央视创作节目之前蛮排斥商业的,那时候觉得“无商不奸”。后来做了节目之后,感觉自己和商业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也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觉得原来这个世界上很强大的、很霸气的就是商业,最有效率的就是公司,做这样一种连接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 


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做到世界第一,这件事情太难了。但是在商业、艺术两个领域,分别是世界前20%,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没那么难了。我觉得做语言的表达、给孩子做内容方面,我们肯定是在前20%。在商业方面一直是在学习和精进,希望在这方面也能够进入到前25%。


我原来做财经节目,解读了2000多个商业案例。我们这些旁观别人创业的人,跟创业者有很大的差别,我们看了太多的失败,大概都知道坑在哪里。可是,你永远不可能绕开这些坑,只是心态不一样。

 

婷姐:我与很多人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但每个人答案都不一样。你可以把儿童内容做的非常好,它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但创业以来你是否为变现的问题困扰过,或者大而言之,你怎么看“艺术商业”这个主题?艺术与商业,您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凯叔:其实在几年前我就提过一个概念,有一种企业家在我心目中叫做“商业艺术家”,和你所说的艺术商业是一致的。他们对于产品都极其追求极致,在追求极致的过程中,当用艺术理念和艺术思维方式赋能商业时,这个商业模式或企业家就具备了极强的连接能力。

好的艺术作品是出于无目的的创作和无目的的展示,任何人看都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一种连接。当这种连接能力赋予商业的时候,会引起各式各样的化学反应。



 “从作坊主到企业家”



婷姐:你以前做创业节目,分析过很多案例,而后自己投身到创业者行列中来。从看别人创业到自己创业,在这个从看别人到自己做的过程当中,体会有什么不同?


凯叔:搞艺术的人事无巨细,每一点都需要让自己满意。我们这家公司开始有点像我自己的个人工作室,所有的事都是我说了算。但是随着体量越来越大,员工对公司的期许不一样了——他们需要成长,用户对公司的期许也不一样了——他们需要更多、更好的服务,这就需要更牛的人加入。 


管理者的注意力不是在每一个产品的细节上,而是在组织和机制打造的细节上。原来是一个人活成一支团队,现在是一支团队活成一个人。这是非常复杂的工作。艺术家追求每一个产品细节的极致,企业家追求的是制度、组织的极致,是真的让身处一线的人去做决策,并让这些人得到有效的激励和支撑。 

 

婷姐:这是管理方面的体验变化,随着企业扩大,管理的视角会完全不一样。在商业层面,你对商业模式的思考是否有变化?


凯叔:内容是我们公司一切的根基,如果从这个角度讲的话,我们的基本模式是从来没有变的。商业模式里面,很重要的一点是交易风险控制。此前企业自己做的时候完全可控,在城市合伙人模式下,随着合伙人越来越多,我需要思考有哪些利益激励,让他们既愿意跟公司合作,又能保证公司的品牌不受伤害。


城市合伙人会通过销售获取利益,但是内容生产这个环节他们完全不会参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城市合伙人都是我们的铁杆用户,他们的孩子已经受益了,他们对产品有很深的情感。

 

婷姐:做企业是一个不断自我迭代的过程,个人思维在迭代,商业模式在迭代,产品也在迭代,优秀的企业家就是具备不断迭代的能力,你一定也经历过反复推翻自己的过程。


凯叔:其实我们最初有一个很长的规划,这个规划也是不断迭代的。从一开始我们的产品就是相互叠加的。比如从2014年10月我们就开始推出内容付费产品了,只不过那时候互联网上没法卖音频,微信支付也才刚刚开始。于是我们就在一个玩偶中植入一个U盘,通过U盘售卖音频。亲子课程的训练营也不是跟风去做的,很早之前就开始做,不断升级、迭代,成为今天的样子。


内容和教育两个都很重要,因为儿童领域的内容和教育之间没有一堵墙,内容就是教育产品,而儿童教育产品怎么样,取决于是不是有好内容。所以会共同生长,相互扶持,因为内容和教育是分型而不是转型。

 


“精品内容制作者的上限”

 


婷姐:你曾经说过“创始人的上限是什么,公司的上限就是什么”,在内容创业领域,这种情况确实更明显,我们看到很多例子,最终内容的呈现高度依赖核心人物,它很难复制,很难工业化。您自己也曾说,就算再有一个跟您一样的凯叔,也很难复制这个路径。这是否意味着您的艺术与商业很容易触碰天花板?您的内心相信“艺术是要规模化的”吗?艺术家创业后,如何把艺术变成商品?


凯叔:艺术不可能被规模化,但是工艺可以被规模化。比如,美术与工艺美术是两回事。艺术品很难规模化,但是工艺品是可以被规模化的。千万不要觉得产品本身靠的是艺术含量,产品本身是商品。商品要实现价值,就要进行价值交换。商品才是产品的本质,而艺术则是实现价值以及完成价值交换目的的工具、动作。

 

我们是怎么规模化的?“凯叔讲故事”一开始是由凯叔自己创作、讲述,但现在凯叔只占到年产量的2%。方法是将创作总结成方法论、价值观后,通过机制来保障每一个小伙伴都是按这样的方式去做。我们有非常严格的评估会,把所有的错误都发现在产品上线之前,所以任何一个产品上线都很难。

 

婷姐:你刚才说了,内容产品一定是你的根基,那么作为你的核心业务,儿童内容这一块的生产能力也实现了破壁吗?能在保证竞品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吗?


凯叔:我们这样的创业公司,几乎所有的产品都需要2~3年的研发时间。早期我们做的时候非常艰难,因为一开始我们的产品就是三年的产品,企业成长起来非常慢。但是,当实现了规模化之后就不一样了。 


我写《凯叔·西游记》的时候,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山里面,感觉写到有腹肌了。团队写《三国演义》的时候,第一集的稿子改了八个月。小团队之间的磨合,莫名其妙诞生了他们沟通的专用语,你完全无法给他们进行参谋,往往出第一集的时候,要用一个月的时间,但是最后是一天一集。